~『當在一份關係裏被看見,被接納,覺得自己的痛苦可以被懂得時,你就會開始在這份關係裏真實地做自己。』
如果讓你先閉上眼睛,回想一下:
在任何一段關係裏,是什麽讓你關閉自己的心門,
又是什麽讓你一點點敞開自己?
或許,你的腦海中,會閃過很多不被懂的時刻,
也可能特別懷念一些與人產生共鳴的瞬間。
如果在一段關係中,有很多很多的想法不被看見,
甚至被歪曲成其他意思,你就會一點點累積自己的失望,
最後徹底關上心門,心裏暗自告訴自己:
反正他永遠不會懂。
如果這種情感拒絕的體驗發生在你生命的早年,
你就會覺得建立關系是一件痛苦無比的事情,
還不如只做自己、或是ㄧ個人就好了。
於是習慣性地隱藏起真實的自己,
排斥跟人建立起深層次的關係。
即便這樣,你依然無法避免自己被拉入各種關係中,
受到許多人強加給你的不同定義和判斷——
比如你不夠乖巧,不合群,不討人喜歡,不順從
特立獨行,行為叛逆……
有時候你會為自己的糟糕而自責,
而另一些時候你又隱約不認同他們所看到的那個自己。
你會迷茫,無比孤獨,糾結為什麽沒有一個人理解自己?
你會疑惑,是我真的不好,還是一直沒有遇到懂我好的那個人?
從不被看見的人,大多會活在一個自己構想的安全世界裏,
看起來清高而自負,這樣的不親近,
既可以保有與他人之間更遠一點的距離,
又可以滿足自己高自尊的需要。
只要在這樣一個人孤獨的世界裏,
不跟人建立更多關系的連結,
避免遭遇關係挫敗的打擊,
每當你想要嘗試接近現實的時候,
受到的現實關係的阻礙就會很容易讓你退回去,
所以你會無意識地選擇了留在那個孤獨的舒適區。
直到等到一個能看見你的人,他拉著你的手,
照顧好你的脆弱,將你帶回這個現實的世界。
每個人的行為模式幾乎都是受他人影響的
因為被看見過,你開始看見自己;
因為被珍惜過,你開始珍惜自己;
也因為被愛,你開始愛自己。
可是,如果沒有一段關係,讓你打開自己,
反而讓你更加堅決地關閉自己的內心時,
一個很壞的結果可能是:
當你遇上一個願意走進你的人時,
你一邊用曾經被傷害的方式去傷害他,
另一邊又渴望他能透過你冷漠的外表,
看見那顆溫暖而柔弱的心。
然而,不是所有人的人都做得到無條件地接納你,
你可能在一段關係裏痛苦糾纏很久,
最終依然被對方看作是一個有問題的人,
只得再一次失望地離開。
再接著在不同的關係裏跌跌撞撞,
一直等待一個能真正看見自己的人。
有時候,有些過去的傷痛讓自己不忍直視,
就像自己心房某一處的殘缺,一觸就會疼。
而修補好這處殘缺的原料已經化作成許多碎片,
遺落在自己的記憶裏,支離破碎。
即便你後悔、遺憾、內疚或者自責,
仍然無法彌補好這塊殘缺。
而當你被看見時,你所有想要隱藏起來的、
你難以說出口但又渴望被理解的壓抑,那一刻便得到了釋放。
這時,雖然過去的傷害再也無法彌補,但你感覺內心變完整了,
你開始感受到一個真實卻不完美的自己,
而這個不完美的自己,是值得被愛的。
當在一份關係裏被看見,被接納,
覺得自己的痛苦可以被懂得時,
你就會開始在這份關係裏真實地做自己。
然而當你放開對自己的束縛,
完全信任一個人時,卻是在經歷一場冒險,
因為不管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,
還是心理咨詢師,都可能在某一些時刻看見你,
也可能在某一些時刻不經意間就忽略了你。
這種挫折,在某一個瞬間
你或許又再度感受到自己不值得被看見
你有些灰心喪氣,對經歷過的美好也開始懷疑。
如果你能在這樣的受挫體驗中,開始關注自己,
像那個曾經最懂你的人,在那個最懂你的時候一樣去照顧自己,
你便開始了更多的自我看見。
藉由著一個人與你產生高度共鳴的體驗,
你從內心相信自己值得最好的照顧,
你學會了跟自己相處,
學會了在每個艱難的時刻跟自己站在一起,
學會了愛自己,也學會去愛人,
這就是真正的療癒。
小的時候,我們把被看見的這個希望,寄於自己的養育者,
可是常常會失望,後來也會期待這個人是老師、
戀人、伴侶、朋友……再後來或許會是身心靈老師。
在我們的生命中,這樣一個能看見自己的人非常重要,
但常常是可遇不可求,有的人會早一點遇見,有的人會晚一點。
這種被看見的體驗也不需要多久,
有時只是一瞬間,就讓你永遠無法忘懷。
在你的一生中,可能來來往往遇見很多人,
但是最終讓你深深記住的,始終是那個最能看見你的人。
人終其一生,都在等一個能看見自己的人。
他能看見你的脆弱,懂你假裝的堅強;
他能看見你的初心,懂你所有的不容易;
他能幫你還原一個更真實、更美好、更值得被愛的自己。
有時候,在你最無助、最糟糕、最狼狽不堪的時候,
遇到一個能小心替你呵護好你脆弱的人,
你會發現所有的等待,所有的錯過,所有的委屈,都值了。
被看見,看見自己,看見別人,
如此關係裏那束溫暖而美妙的光亮,
就可以一直傳承下去,
照亮自己在每一個需要愛的時刻,
照亮你身邊每一個需要看見的人!

文字:羅近月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